电子报

拒绝刑讯逼供:以程序为尺,以人心为镜,以自省为灯

湖南法治报触屏版 · 文苑
发布时间:2025-09-04 | 点击量:10353

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田宏涛)8月29日,保靖县公安局举办读书分享会,特别邀请了州局的李昌云前辈为我们讲述他的从警故事。久闻前辈威名,同事们早已满怀期待与敬重,盼着能从他的分享中汲取经验。

刑讯逼供为何“零容忍”?——从冤假错案到程序正义的深层叩问

会场内,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。当听到昌云前辈郑重告诫:“大家千万不要刑讯逼供……”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晨间阅读的记忆闸门——读罗翔老师的《法治的细节》时,书中也谈及“刑讯逼供”,还以辛普森案为例,深刻剖析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:“当我们为了追求完美的实体正义,而无视程序规则,也许在某个个案中会实现正义,但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,使得每一个无辜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刑罚惩罚的对象。”

近年来,“聂树斌案”“赵作海案”等冤假错案被相继曝光,而这些案件中,“刑讯逼供”都是绕不开的关键词。这让不少朴素的民众形成了一个直观认知:刑讯逼供会导致冤假错案,所以必须禁止。可在司法实践中,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—— 相当一部分刑讯逼供并未造成冤假错案,反而让案件得以高效推进、快速侦破。对此,《法治的细节》中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这种“未造成冤假错案的刑讯逼供”,难道就可以容忍吗?答案无疑是否定的。

禁止刑讯逼供,核心并非因其“可能导致冤假错案”,而是它从根本上违背了程序正义,触碰了规则的红线!那些浸满血泪的冤假错案,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是“禁止刑讯逼供”的表层警示,更应是对程序规则、程序正义的深度敬畏与坚守。

在此,将书中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与每一位同志共勉:“很多人都有重实体正义、轻程序正义的偏见,这种观念亟待改变。尤其许多执法人员,常自诩为正义的化身,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规则的约束。可大家要知道,魔鬼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,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。唯有当人生迎来反转,当‘正义的代言人’沦为阶下囚时,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:对权力的制约、对程序正义的坚守,究竟有多么重要。”

每当看到那些曾胸配勋章的“英雄”轰然倒下,人生轨迹彻底逆转,我们总会陷入深深的沉思:他们最初何尝没有一颗纯粹的正义之心、一份炽热的为民之情?为何最终会偏离正轨?或许答案就如前文所言——源于对规则的漠视,源于对权力制约的忽视,更源于对程序正义的轻慢。

过往的无数经验都在提醒我们:人类的认知与能力终究有限,我们所追寻的正义,也必然是有限的。正因如此,我们更需在“实体正义”与“程序正义”之间找到平衡;也正因如此,当我们手捧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时,更应明白:我们要以程序正义为路径,去追寻实体正义的目标。

合上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,分享会也已落幕,但昌云前辈开篇强调的“依法依规是公安机关侦办案件的总要求”,却深深烙印在每位同志心中。这句话,需要每一位办案民警在日后的工作中躬身践行,永记于心。

前辈的践行:读懂“人心”才是审讯的关键

分享会上,昌云前辈还说:“审讯过程中绝不能侮辱人格,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。”这句话瞬间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,暗自思忖:自己一直秉持着平等之心,应当能做到这一点。读到《法治的细节》中罗翔老师的自省:“我时常反思自己,我读很多反映战乱、饥荒、贫困的书籍时会流泪,进而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。我为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,为他人苦难的故事流泪,为他人苦难的故事伤心欲绝,就自我感觉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。但我真的身临其境吗?我付出过实实在在的帮助吗?”

读到这里,我心中满是羞愧。听昌云前辈之言,我虽认同不已,却始终停留在“抽象认知”的层面——当真身处审讯现场,面对具体的嫌疑人时,我能否真正做到尊重其人格?我并无十足把握。但昌云前辈与他的战友们,却在一个个鲜活的真实案例中,将这份“尊重”落到了实处。这份知行合一的坚守,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?而这,正是我们年轻警员最该学习的品质。

这场分享会带来的连锁思考,也让我对“读书”有了新的领悟:读书既是“出世”的修行,让我们在文字中沉淀自我;也是“入世”的指南,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世界、认清自己。即便在理想与现实碰撞时,也能拥有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”的勇气,坚定地走在正义的道路上。

听昌云前辈讲述审讯工作时,最让我触动的,还有他与嫌疑人之间的“人性博弈”。在侦办重大案件时,他们如何精准捕捉嫌疑人的顾虑、摸透其内心想法,最终打破审讯僵局,让嫌疑人如实供述。更难得的是,他们还能让嫌疑人主动坦陈“为何犯罪”以及“最初为何拒绝供述”。若非将人文关怀真正送到嫌疑人心里,怎能达成这样的审讯效果?

对“人性”的客观认知,一方面让我们对每一个“人”——无论其身份如何,都保留基本的尊重;另一方面,也让我们能循着人性的特点,找到审讯的突破口。这不禁让我想起最近重读的《遥远的救世主》中,女警芮小丹审讯高知重犯王明阳的片段。

先简要梳理这段故事的背景:其一,王明阳所犯罪行极其严重,足以判死刑,且他始终保持沉默,以对抗态度拒不交代;其二,王明阳是高智商罪犯,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,对那些简单粗暴、毫无技巧的审讯方式嗤之以鼻;其三,此前办案人员已连续审讯多日,却毫无进展。

在男主角丁元英的启发下,芮小丹从“给王明阳的灵魂画一个句号”,即帮他找到灵魂归属感入手,结合“人性”与“文化属性”,特意休假三天,全身心投入审讯准备。三天后,在看守所的提审室里,芮小丹从“自我认同的需求”谈起,逐步深入到“强盗的逻辑”“破格获取的本质”“灵魂拯救的意义”“《圣经》中的神学思想”,最后以一句“神即道,道法自然,如来”收尾。正是这番对话,让王明阳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,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,终于愿意开口供述。

审讯结束后,芮小丹也曾陷入沉思:那些连自己都一知半解的道理,竟循着人性的规律,解开了审讯的死结。可见,“摸着人心”的力量是多么可怕也是多么无穷。

正如《遥远的救世主》中所传递的理念:每个人都需要“灵魂的救赎”,即便对方是犯下死罪的罪犯。因为你把他当“人”看待,他才会仍将自己视作“人”,双方才有对话的可能,才有救赎的必要—— 而法律的审判,本身就是一种救赎。

​自省照见幽暗:一名警员的“敬畏”与“成长”

《法治的细节》一书中,罗翔老师多次谈及“自省”与“内心的幽暗”。他敢于直面人性的勇气、坦诚剖析自我的态度,让我深感敬佩。我也常常沉下心来反思:回顾过往人生、读书历程与人际交往,那些因取得一点小成就便滋生骄傲与傲慢的瞬间,在直面内心时一一浮现。原来,人的内心深处,真的藏着许多未曾察觉的幽暗。若不常自省、常警醒,真不知会在人生路上偏离多少。

今日有幸聆听昌云前辈的教诲,又研读了罗翔老师的著作,犹如当头棒喝,让我猛然清醒。日后定当牢记苏格拉底的名言: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。” 多反思、常自省,洞悉内心的不足,常怀敬畏之心,坚决防止骄傲与傲慢滋生。

新时代下,犯罪形势愈发复杂。近日上映的电影《捕风追影》,便生动展现了这一点,十分值得我们观看学习。影片中,传统侦查手段与智能侦查技术的融合运用、新型犯罪手段的出现、虚拟货币与秘钥等新型犯罪对象的产生、嫌疑人运用网络AI实施高超犯罪的情节,都在向我们传递两个重要信号:

其一,传统侦查手段绝不能摒弃,基础的犯罪侦查理念也不会过时。AI并非万能,面对老一辈前辈积累的经验,我们必须常怀谦卑与敬畏—— 我们始终是站在前辈肩膀上前行的人,唯有多学习、多实践、多融合、多提升,才能将前辈的智慧传承好、运用好。其二,新型犯罪的嫌疑人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与技术能力,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在侦查阶段,还是审讯环节,都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。否则,不仅会被嫌疑人轻视,更会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抛弃。

《遥远的救世主》中,芮小丹在审讯前认真准备的态度,同样值得我们借鉴。认真研究审讯对象的背景、性格与心理,制定贴合其实际情况的详尽审讯提纲,主动学习所需的审讯技巧……这些,都是身为“警察”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。

此刻,昌云前辈在分享会最后叮嘱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:“老老实实做人、踏踏实实做事、坚守法纪底线……”愿我们每一位警员,都能在自省中照见不足,满怀敬畏之心;在时代的洪流中,保持好学谦卑的态度,不断成长,不负使命。

责编:李颖

一审:王薇

二审:伏志勇

三审:万朝晖

来源:湖南法治报